近年來,犯罪分子利用花樣繁多的金融產品、金融科技手段等名目,以所謂“穩賺不賠”“保本保息”“高額利息”為誘餌,借助社交軟件、網絡平臺等網絡媒介的放大效應,實施電信網絡詐騙、金融詐騙,且二者相互交織,不僅給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影響,還對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造成嚴重破壞,人民群眾反映強烈。
假借金融投資名義進行電信網絡詐騙主要有幾種類型:
(一)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不法分子以“區塊鏈”“虛擬貨幣”等為噱頭,通過社交平臺、短視頻等渠道發布虛假盈利截圖,宣稱“低門檻、高收益、零風險”,誘導受害者加入所謂“VIP投資群”。群內“導師”以專業話術分析行情,“學員”不斷吹捧盈利,營造“穩賺不賠”的假象。隨后,騙子誘導受害者下載仿冒交易平臺app,初期允許小額提現騙取信任,待大額資金投入后,便以“繳納稅費”“升級會員”等借口索要額外費用,或直接操控平臺數據制造“爆倉”,卷款消失。
(二)“共享屏幕”類詐騙。不法分子以“提升信用卡額度”“取消名下不實貸款”“注銷保險服務”等為借口,向個人發送短信或撥打電話,誘導消費者下載指定的聊天軟件、網絡視頻會議軟件,并讓個人開啟軟件的“共享屏幕”功能,以便不法分子“實時監控”消費者手機、電腦屏幕,“指導”消費者進行銀行卡綁定、密碼修改等操作,同步獲取個人銀行賬戶、密碼、驗證碼等重要信息,從而盜取銀行卡資金。
(三)假冒身份類詐騙。不法分子假冒正規的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證券公司等,通過電話、短信、網絡等方式聯系消費者,以辦理貸款、理財等業務為由,騙取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和資金;甚至假冒金融監管部門工作人員,要求提供個人信息或進行轉賬。
為保護廣大群眾合法權益,強化反詐意識、提升反詐能力,提示廣大群眾:
一、不盲目不輕信,不貪小利防騙局。樹立科學理性的投資理財觀念,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信息甄別能力,對退還費用、保本高息、高價收購等“天上掉餡餅”的說辭保持警惕,避免貪圖小便宜,遭受大損失。避免盲目跟風或投機心理,不輕信來路不明“小道消息”,不輕信“穩賺不賠”或“保本高收益”等說辭。
二、拒絕“共享屏幕”,保護信息防泄露。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妥善保管身份證號、銀行卡卡號、賬戶密碼、驗證碼、個人生物識別等信息。不隨意點擊不明鏈接,不隨意下載陌生軟件、注冊陌生平臺或添加陌生好友,對個人社交賬戶的安全狀況保持警惕,拒絕陌生人“共享屏幕”要求,避免無關人員操縱本人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避免因個人信息泄露造成經濟損失。同時,應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措施,定期檢查賬戶安全設置,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情況。
三、轉賬匯款嚴把關,謹慎操作護財產。涉及轉賬、匯款操作時要提高警惕,防范資金被騙風險。在接到涉及要求轉賬匯款的電話、短信或網絡信息時,及時通過官方機構核實信息的真實性,不輕信陌生人的轉賬要求或誘導信息,不貿然向陌生人提供的賬號轉賬匯款,不隨意向無關賬戶轉賬打款。在轉賬匯款前,務必認真核對對方身份和信息,確保資金是轉給真正可信任的人員或機構。
四、正規渠道保權益,遭遇詐騙速報警。群眾如遇經濟糾紛,應依法通過正規渠道進行維權,可通過第三方調解組織進行調解、向司法機關提起訴訟。如發現自己陷入詐騙陷阱導致資金受損,或發現涉嫌違法犯罪線索,應保存好聊天記錄、通話錄音、交易截屏等有關證據,及時向公安機關反映。同時,不可輕信網絡上自稱“網警”“黑客”等組織或人員,避免再次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