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信用北京11月1日電(王思凝、郭子琪)2024年10月,信用領域發生了哪些大事?新華信用(www.credit100.com)進行了梳理和盤點。
一、兩部委:選取8個試點城市向平臺企業開放信用監管數據
據新華社10月1日消息稱,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數據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向平臺企業開放信用監管數據試點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選取江蘇蘇州、浙江杭州、山東濟南、湖北武漢、湖南長沙、廣東深圳、四川成都和陜西西安等8個城市開展向移動支付平臺企業開放信用監管數據試點工作。
二、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快出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10月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加快推出一批條件成熟、可感可及、有利于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改革舉措,如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發布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出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等。
三、市場監管總局:8月中國企業信用指數穩中有進 行業間差距進一步縮小
市場監管總局10月9日公布,8月中國企業信用指數為157.05點,企業信用水平保持總體穩定、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具體來看,8月中國企業信用狀況呈現全國企業信用水平略有上升、區域企業信用水平發展趨勢向好、行業信用水平保持均衡向好態勢的特點。總的來看,8月份企業信用狀況持續改善、穩中有進,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四、五部門:加強社會組織規范化領域信用體系建設
10月10日,民政部會同中央社會工作部、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全國工商聯印發的《關于加強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推動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強社會組織信用體系建設,民政部門配合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能,依據社會組織信用信息采取相應的激勵和懲戒措施,重點推進對失信社會組織的聯合懲戒。
五、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公布 涉及失信懲戒、信用修復、征信服務等
10月10日,司法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門戶網站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草案》提出,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機制。支持征信機構為民營經濟組織融資提供征信服務,支持信用評級機構優化民營經濟組織的評級方法,增加信用評級有效供給。健全失信懲戒和信用修復制度。實施失信懲戒,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并根據失信行為性質、輕重程度等采取適度的懲戒措施。
六、七部門:提高商品現貨市場信用水平
10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證監會等部門《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促進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該意見提出,督促銀行機構進一步加強信貸管理,嚴防企業違規使用信貸資金從事大宗商品期貨投機交易。對嚴重違法違規者實施市場禁入。提高商品現貨市場信用水平,弘揚誠實守信等行業文化。
七、住建部:推進住建行業數據資源在信用評價等場景的使用
10月12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的《“數字住建”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探索推進住房城鄉建設行業數據資源在工程擔保、信用評價以及跨行業應用等場景的分類分級確權授權使用,規范發揮數據要素作用。
八、四部門:探索建立生態信用行為激勵機制
10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的《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探索建立生態信用行為激勵機制。加快構建環境信用監管體系,建設環境信用評價信息平臺,將企業環境信用信息納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和各類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平臺,支持金融機構將融資項目信貸評價與環境信用評價掛鉤。
九、市場監管總局:強化信用監管 加大助企幫扶力度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羅文14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市場監管總局將加強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科學運用風險等級,合理確定、動態調整抽查比例和頻次,對持續保持良好信用的企業無事不擾。加快推進跨部門綜合監管和聯合抽查,推動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真正減輕企業負擔。
十、金融監管總局:推進“信用保障+保單融資”服務方式 提升助企幫扶質效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叢林在14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圍繞助企幫扶,金融監管總局進一步發揮保險的保障作用,推動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采用“信用保障+保單融資”這種綜合金融服務的方式,幫助眾多出口企業減少后顧之憂。
十一、兩部門:抓緊建立健全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
10月15日,金融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召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動員部署視頻會議。會議提出,為引導信貸資金快速直達基層小微企業,金融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地方相應建立工作機制,從供需兩端發力,統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銀行放貸難的問題。實現信貸資金直達基層、快速便捷、利率適宜,打通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
十二、自然資源部:建立實施礦業全能信用信息監管和懲戒制度
10月15日,在2024中國國際礦業大會“礦山生態修復論壇”上,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自然資源部堅持激勵與約束并重的工作導向,堅持源頭治理,全過程保護修復,建立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審查制度,礦業權會審及合同管理制度,礦業全能信用信息監管和懲戒制度,綠色礦山創建等制度,強化生產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全過程監管。
十三、國家醫保局:對參與欺詐騙保的參保人采取信用評價等方式教育懲戒
10月16日,國家醫保局印發的《國家醫療保障局辦公室關于規范醫保藥品外配處方管理的通知》提到,對參與欺詐騙保的參保人要綜合采取信用評價、減少醫保服務便利度等方式予以教育和懲戒,支持各地探索適當調整欺詐騙保參保人的醫保待遇。
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前三季度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人數同比下降近四分之一
據最高人民法院10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法院受理各類執行案件731.3萬件,同比下降7.56%。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人數持續呈現負增長趨勢,同比下降24.53%。人民法院積極貫徹善意文明執行理念,助力被執行人信用修復,完成信用修復204.2萬人,同比增長55.95%。
十五、證監會:支持信用評級機構建立健全綠色企業、綠色債券評級方法體系
10月16日,2024ESG全球領導者大會在上海召開。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表示,證監會將研究推動ESG信息的外部審驗和鑒證,支持信用評級機構建立健全綠色企業、綠色債券評級方法體系,并推動加大ESG投資,推出更多指數和基金產品以及綠色融資品種。
十六、住建部:今年年底前將“白名單”項目的信貸規模增加到4萬億
國新辦17日就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介紹,年底前,將“白名單”項目的信貸規模增加到4萬億。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要將所有房地產合格項目都爭取納入“白名單”,應進盡進、應貸盡貸,滿足項目合理融資需求。
十七、市場監管總局部署向平臺企業開放信用監管數據試點工作
10月17日,據市場監管總局官網消息稱,市場監管總局部署在北京市海淀區開展向平臺企業開放信用監管數據試點工作。試點工作為期2年,海淀區市場監管局選取3—5家平臺企業作為試點單位,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向其開放全國經營主體經營異常名錄、市場監督管理嚴重違法失信名單數據。
十八、中辦國辦:健全失信懲戒機制 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
據新華社10月18日消息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的意見》,對推進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作出系統部署。意見提出,要健全拖欠企業賬款清償的法律法規體系和司法機制。要優化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投訴管理運行機制,建立全國統一的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登記(投訴)平臺。健全失信懲戒機制。
十九、國家數據局:2個信用項目入圍“數據要素×”全國總決賽線下路演
10月21日,國家數據局發布《關于2024年“數據要素×”大賽全國總決賽線下路演答辯入圍項目名單的公告》。在公布的名單中,《數據+模型,構建科創金融征信新范式》《多源涉農數據融合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價模型和授信增級應用場景項目》2個信用項目成功入圍。
二十、民政部:全國近90萬家社會組織信用信息“一網通查”
民政部10月23日舉辦的“民政這五年”系列專題新聞發布會提到,在健全規范監管方面,我國基本形成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黨建工作機構、行業管理部門、相關職能部門均各司其職、協調配合、依法監管的社會組織綜合監管體制,加強信用信息管理、共享與公開,實現全國近90萬家社會組織信用信息“一網通查”,推動社會組織提升自律水平。
二十一、中國人民銀行: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上線
10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上線試運行工作會議。該平臺已經正式面向中小微企業和試點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流信用信息服務。會議要求,加強資金流信息平臺與征信系統、動產融資登記系統服務效能的協同,做好基礎征信服務工作。充分挖掘資金流信息平臺信息價值,發揮資金流信息在貸前審核、貸中評估和貸后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