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創業

Entrepreneurship

營銷之道

新聞中心

創業輔導

經驗分享

政策法規

邦勝動態

新聞中心


 

邦勝模式成為東莞商改試點典型案例

添加時間:2019-04-20

        【東莞時間網】2019-03-26報道“融變 | 啃下“硬骨頭”破解“老大難” 東莞特色改革品牌亮了”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和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東莞升格地級市30周年。東莞部署并扎實推進42項改革任務、235項改革事項,主動強化走在前列的責任擔當,堅決打好改革攻堅戰。
        營商環境綜合改革、建設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基礎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改革、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隨著一系列標志性、關鍵性政策舉措落地生根、漸次開花,一個個改革“硬骨頭”被砸開,一個個“老大難”問題被化解,打造出一系列具有“東莞特色”的改革品牌揚名省內乃至全國,不斷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為東莞實現高質量發展積蓄新動能。

前臺.jpg

        “我當時是真沒想到,不需要專程打千里‘飛的’到東莞跑局辦窗口,只需網上簽署一個托管協議和服務合同就行了。”拿到公司去年紅紅火火的經營“成績單”時,這位來自黑龍江的90后創業者、東莞龍搴貿易有限公司創始人龍平感慨萬千。
        在位于南城眾創金融街1號樓11層的邦勝創業服務中心,龍平正是借助邦勝商務提供的集群注冊和專業創業導師顧問服務,僅用2天就把公司注冊下來,成功把握機遇開拓南方市場,實現了他的異地創業夢。
        這只是東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不斷激發市場活力的一個小縮影。

關鍵詞:營商環境
商改提速激發東莞市場活力

        “在東莞創業真方便,來對了!”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家在東北,就想把東北優質、安全的健康食品引入南方市場銷售。”龍平當初的創業想法很簡單。
        可是,要開拓南方市場談何容易,何況還是人生路不熟的他。
        首先擺在他面前的就是注冊公司。“在我們老家,成立公司要準備很多資料,要跑很多次窗口,才能把證辦下來。”龍平說,他從網上了解到東莞可以集群注冊公司,并已實現電子化工商登記,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發郵件聯系南城的邦勝商務,希望邦勝商務能幫其在東莞設立公司及對他的創業項目提供全程式的輔導。

        邦勝商務東莞區域總經理張益的手機郵箱里,至今還保留著這封來自黑龍江的郵件。張益說,得益于東莞商事制度改革推出的集群注冊,邦勝商務與龍平簽訂集群注冊托管協議和創業顧問服務合同后,指導他到當地銀行開通U盾,無需他本人來東莞,在網上就申請了電子營業執照。“之前想都不敢想,我不用來東莞,邦勝商務只用2天就幫我辦下營業執照,我的公司就可以經營運作了。”龍平坦言。
        在邦勝商務提供的專業化創業輔導下,龍平的產品迅速進入市場,減少水土不服及對法規不熟等不利因素,順利實現異地創業。目前,龍平在莞創辦的公司已走上發展快車道,2018年的生意更是紅紅火火,在東莞也招募了合伙人,幫助他打理南方市場業務,公司前景向好。“在東莞創業真的很方便,來東莞是來對了。”龍平感慨地說。

        在南城邦勝創業服務中心,像龍平這樣的初創者還有很多。近1500平方米的中心,分割有面積大小不等的100多個獨立辦公空間,每個辦公空間都有1家企業,最小的只有1個工位,這并不妨礙他們的發展。比如,位于邦勝創業服務中心A19號的廣東亞加達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就拿下廣東省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的牌匾。B19號的廣東瑩邦進出口有限公司業務也是遍布多個國家。
        去年,東莞主動申報并承擔省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任務,成為全省四個試點城市之一。東莞“商改”再次披掛出征,依托市“智網工程”,引入互聯網思維,融入社會治理理念,積極構建市場監管協同創新平臺,全面推動智慧監管、信用監管、協同監管三大工程,為市場監管體系建設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
        與此同時,東莞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去年,東莞實現全市200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使用一體化平臺進行全過程流轉,并通過全市政務服務辦事大廳綜合窗口統一提供服務。去年6月28日,濱海灣新區政務服務大廳啟用,在東莞首次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一窗通辦”。
        東莞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改革成效獲省委改革辦肯定,并以改革專報的形式上報中央改革辦。去年4月,東莞在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會議上圍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增創營商環境新優勢”作經驗發言。10月,東莞“一平臺三工程”市場監管體系建設改革項目榮獲第五屆“中國法治政府獎”;東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實踐”獲選全國“改革開放40周年經典案例”,開辦企業便利度連續三年位居全省地級市第1。
        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26.49萬戶,同比增長18.71%,實有市場主體115.08萬戶,穩居全省地級市首位。

關鍵詞:行政效能
改革審批制度打造東莞速度

        “屁股還沒坐熱事情就搞定了”
        “屁股還沒坐熱,事情就搞定,可以走了。”3月20日上午11時20分,東莞市水保環境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天明對東莞行政辦事速度給出大大的贊。
        當天,王天明是帶著公司同事來到這里,要為客戶的項目辦理水土保持驗收備案。
        從到達位于松山湖科技創新園區1號樓二樓的建設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松山湖市級試點專區的實體審批大廳,拿到號碼“S1003號”,到1號綜合窗口提交完資料,拿到受理單,王天明在整個過程中,花了不到10分鐘。
        “效率真是快。”王天明說,剛拿到號,就已經叫號了,同事甚至還沒反應過來。資料也是到窗口直接一次性提交就行,不用跑不同窗口,大大方便了辦事的工作人員。更讓王天明滿意的是,“今天受理,馬上就安排人員核實資料,沒問題的話,第二天就能拿到驗收備案證明了。”
        這主要是得益于東莞大力推進的建設工程審批制度改革。
        事實上,由于審批程序多、主體多、時間長,工程建設項目一直是行政審批改革的痛點和難點。繼開辦企業便利化系統改革后,“東莞速度”已實現多次提速。2018年8月31日,東莞市大業施工圖審查有限公司的業務經理葉女士接過“施工圖審查備案憑證”時激動不已,“真的太快了,不到一上午就拿到了。”這也是建設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松山湖市級試點專區實體審批大廳發出實施改革后的第一張證書。
        去年,我市主動申報并承擔省建設工程項目審批制度專項改革試點任務,成為全省三個試點城市之一。東莞更是提出要打造珠三角最快最好的建設工程審批管理服務的計劃。
        以實干著稱的東莞,以行動回應。改革實施至去年底,企業投資項目辦理事項從改革前的162項優化為60項,壓減63%;企業投資項目從取得土地到獲取施工許可的政府審批時限最快壓減至26個工作日,壓減72%。通過積極穩妥推進建設工程項目審批制度專項改革,2018年有500多個項目審批時間壓減50%以上,體現了“東莞速度”和“東莞特色”。
        去年10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下發《關于復制推廣第一批基層改革創新經驗的通知》,將我市“實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的改革做法作為12項改革創新經驗之一,要求在全省復制推廣。

關鍵詞:服務民生
為東莞高質量發展儲備智力

        “買了房安了家扎根東莞了”
        “還有兩年半,小孩就要上小學了,正在橋頭上幼兒園,我和老婆已經開始關注積分入學制度了,也在物色學校。”東莞技研新陽電子有限公司技術部部長、高級工程師劉海洋談起家庭,一臉的幸福和期許。
        今年34歲的劉海洋,大學畢業后就來東莞打拼。至今已在公司從事技術工作13個年頭了。從剛進入公司負責流水線上的機器設備維修工作,到現在獨當一面率領公司技術團隊攻破一個個技術難題,劉海洋的身上蘊藏著“東莞制造”不斷升級的密碼,也是這座城市的“頂梁柱”群體。
        去年,他憑借自己的出色表現,獲得東莞市首席技師稱號。“確實有點意外,比之前的壓力更大了。”劉海洋說,自己不僅要更努力,也要把細致嚴謹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傳遞給身邊人。
        東莞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產業基礎優勢,建立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打造“技能人才之都”,通過“人才杠桿”撬動創新發展,從“數量型人口紅利”邁向“質量型人才紅利”。深明此意的東莞,去年大力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出臺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文件,為東莞高質量發展儲備智力要素。
        對劉海洋而言,東莞就是他的家,“我已把媽媽從河南老家接來了東莞,也在東莞買了房,今后扎根東莞,不走了。”劉海洋說,優質的教育資源和醫療服務就是他對在莞未來生活的期盼。
        劉海洋的話,也道出了民心民意。為逐步解決基礎教育學位不足、結構失衡和品牌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問題,東莞主動申報,成為省優化基礎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專項改革試點城市。去年,東莞完成松山湖第一小學等7個項目建設,增加學位7200個,在積分入學基礎上實施積分制民辦學位補貼政策,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年向隨遷子女提供公辦學位和補貼學位15.6萬個,組建7個教育集團并開始運作,啟動培育品牌學校……一項項改革成果告訴我們,咱們的孩子不僅在東莞“有學上”,更要“上好學”,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個學生都能接受最適合自己的優質教育。
        為了給市民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加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東莞力推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繼續實施取消加成政策,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全年完成200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標準化建設,超額完成任務;到目前已組建家庭醫生團隊1056個,簽約群眾258萬人,讓更多群眾在家就能享受到優質專業的醫療服務。
        今年,隨著全市預約服務統一平臺和分級診療信息系統的建設和推廣,今后市民預約掛號、社保支付、診療記錄查詢、雙向轉診等就醫流程,全部在手機上完成。
        我們柴米油鹽生活的點滴變化中都是東莞市委市政府一串串解民憂、惠民生的改革腳印,在只言片語中感受那份改革承諾變成現實后的溫度,這就是我們的幸福,這就是我們的東莞。(記者 李春燕)

 

 

 
MORE +